我们可以在古代的书法碑帖上面寻找到“疏”字的写法,
从而考究一下这个字的繁体文如何写。
1、先从唐朝 李世民 在《晋祠铭》中的拓帖看看,
上图中的“疏”字里面,部首从“疋”变成了“足”
只不过“足”写成行书,更加潇洒飘逸。
2、上图中宋朝的黄庭坚的《华严经疏卷》中同样出现
“疏”字里面,部首从“疋”变成了“足”。
3、上图出自宋蔡襄的行书作品《行书自书诗卷》中的《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也是稀疏的意思。
里面的“疏”,为“踈”,足+束。
4、我们再看上图中的明朝吴宽的《种竹诗》中的“疏”也是写为“踈”,足+束。
5、而在上图明朝文徵明的《西苑诗十首》中,
“疏”字的部首从“疋”变成了“足”,这里之所以没有右上的点
在一直以来有所说法,我比较倾向的说法是:
在书艺中,常有名人甚至帝皇随意挥洒,
在不妨碍认读的前提下,对个别字的笔画作必要的增减体现结构美感,
行书更是为了体现简约之美,所以有时候会少写右上点。
如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出自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的匾额“风流宛在”。
所以可以根据以上的书卷中“疏”字的写法
对“疏”字的繁体字做一定的认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