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数日,北方已显初秋之象,当下回答这个问题很合适宜。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两大论调悲秋的主题最早出自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描写秋天之象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秋水、香山红叶、落木、乌鸦、霜月等意象烘托出秋天的萧瑟、肃杀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完整地论述出古人为何把秋天和悲凉之情结合一起:
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说秋属刑官,主金,金又是兵象,所以肃杀。按五音六律,又属商声,“商”的谐音是“伤”。
有些文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高声歌颂秋天唐朝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咏叹出不一样的秋天!
另提一笔的是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充满了一触即发的力量感,伟人的胸襟、气度、豪迈之情与秋景相得益彰。